由于擁有數量龐大的網民參與,且具備強大的互動性和類似病毒般的傳播速度,自問世后不久,微博便受到了營銷人員的關注。有人說,通過微博進行營銷(即“微營銷”)效果很好,去年風靡全國的“凡客體”就是實例;也有人說效果有限,一不小心引來的可能是“板磚”、臭雞蛋,而非訂單,去年初“后宮優雅”代言網游“降龍之劍”、最后淪為鬧劇便是佐證;還有人說,成敗的關鍵是能否用對地方,如果能像奔馳Smart一樣,通過微博找到目標人群進行“精確打擊”,再現其銷售神話也非不可能
七嘴八舌、千言萬語,最終匯成兩個問號。一問,微營銷到底靠不靠譜?二問,倘靠譜,怎樣運作才能“名利雙收”?
傳統營銷是“推”“微營銷”是“拉”
問:與傳統營銷方式相比,依托微博的“微營銷”有什么特點?
張?:我個人理解是,微博是一種社會媒體(Social Media),它給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平臺分享觀點、經驗、體驗。與人人網等其他SNS社交網絡不同,社交網絡更關注“我是誰”,或者“我關注的人是誰”,但在微博層面,博主或粉絲們關注的是“我在關注什么”,或者“我關注的人眼下在關注什么”。
雖然有細微的差異,但SNS和微博都屬于社會媒體。與傳統媒體相比,最大的區別是社會媒體的內容由全體網民共同產生與控制。這就導致了社會媒體在運作中需要多方參與,并且往往是分布式參與。在這種“眾人拾柴火焰高”的大環境中,不僅“草根”可以發言,部分“意見領袖”還可以推動群體發言,為微博平臺上發布的消息提供了更多的透明性。
從微博內容的語言風格上來說,由于有多方參與且互動性較強,因此微博的內容也更注重通過朋友式的交流,表達濃濃的人情味。即便是在需要體現權威性的官方微博上,也大多使用“你、我、他”這類可以拉近粉絲與博主距離的詞匯。
與傳統媒體相比,微博在運作方式與內容上一系列的改變,注定了“微營銷”與傳統營銷的不同。傳統營銷是“推”式的,不管消費者是否愿意,將事先制作好的內容推向受眾;而“微營銷”是“拉”式的,需要用微博內容主動吸引粉絲的關注,吸引受眾主動分享、轉發,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營銷信息的傳播。
而在營銷層面,“微營銷”體現出更多的是一種長期效應和品牌推廣能力,主要體現在用一些溫暖的、充滿人情味的語言進行營銷。當然,因為微博具有迅速推廣的能力,因此有一定的事件營銷能力,但主要作用還是體現在品牌推廣上。
雖然受到每條微博140字的限制,每次發布的內容有限,但內容的塑造還是最重要的,它才是“微營銷”的核心,如何讓亮點抓住網友眼球,這是“微營銷”的關鍵。
鄒德強:有很多企業看到玩微博的人多,立馬精神抖擻,覺得這個媒體平臺天生就是為營銷準備的,一定要在這個平臺上大展拳腳。其實,從誕生開始,微博就沒打算為營銷做事。